刘佑成:张维迎双轨制思想对中国经济改革的贡献
莫干山会议主要组织者之一刘佑成
编者按:2019年6月12日下午,北大国发院第138次“朗润·格政”活动——《双轨制与渐进制改革暨张维迎双轨制价格改革论文发表35周年研讨会》在北大朗润园举行。莫干山会议四位主要组织者之一刘佑成出席研讨会并发表演讲,以下是刘佑成教授为研讨会准备的文章。
张维迎双轨制价格改革思想
对中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贡献
刘佑成
莫干山会议主要组织者之一
一、张维迎在莫干山会上论述价格体制改革的情况
我与张维迎教授相识是在三十五年前的莫干山会议上。为推进整体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9月上旬在浙江省莫干山举行了"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简称莫干山会议。(关于那次会议的具体情况,我写了《莫干山会议始末》一文,刊登于2018年6月18日《经济观察报》)。
张维迎教授当时是西北大学研究生,他因当年4月写成、6月修改的《以价格体制改革为中心带动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论文,被会议论文评审组选取,成为参加莫干山会议的正式代表,分在会议宏观经济组。我那时任浙江省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是莫干山会议的发起、组织者之一,会议期间任副秘书长,与张钢、徐景安等具体负责会议的组织工作,基本能了解会议各小组的情况。在参加会议的120多名中青年学者中,我知道张维迎是因为他在宏观组研讨中关于价格管理体制改革的精彩发言轰动了整个莫干山会议。
9月4至6日,宏观组就价格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最先系统发言的是田源,他提出一套调整价格的方案,其思路还是局限于由政府部门制定价格。田源发言之后,张维迎立即提出不同意见。他祥细论证了由政府部门调整价格的思路不可行,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接着他提出一个全新的思想:价格体制改革的思路应该是逐步放开全部物价,逐步由政府部门制定价格过渡到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他依据经济学理论阐述了价格机制的功能、价格体制改革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以及逐步放开价格的具体操作方案,即他的论文中所说的双轨制。
后来又有学者提出折中意见,主张实行调放结合,也就是政府定价与市场定价两种体制并存。这样,宏观组关于价格体系改革就形成了三种意见:以田源为代表的调整价格思路、张维迎主张的以双轨过渡方式逐步放开价格的思路、以及调放结合的思路。在9月6日晩上各小组召集人碰头会上作了以上归纳。
我理解,宏观组讨论的三种意见,实际只是两种意见:调和放,即价格管理体制是继续维持政府定价、由政府进行适当调整呢?还是应该向市场经济转变、通过有控制的、逐步放开的双轨过渡方式最终改为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在调和放两种思路中,调的思路没有新意,没有触动传统的政府集中统一管理的经济体制。放的思路则是新思想,是真正改革的思路。所以,张维迎的观点当时在莫干山会上被称为关于价格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路。
9月8日上午,参加莫干山会议的十位中青年学者代表,在杭州汪庄二号楼与国务委员张劲夫座谈,汇报了莫干山会上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主要意见。张维迎作为价格体制改革新思路的原创者,理应参加那次座谈会。遗憾的是他没有出席。参加那次座谈会的人员是徐景安等同志确定的,没有征求我的意见。据说起初通知张维迎参加座谈会,临行前因有人顾虑维迎说话直、又操浓重的陜北口音不易听懂而取消了。
虽然维迎未能当面向张劲夫阐述逐步放开价格的改革思路,但徐景安在向张劲夫汇报莫干山会讨论的综合情况时,还是讲了宏观组讨论中张维迎提出的价格体制改革新思路,张劲夫听进去了,并就价格放开后如何应对物价上涨问题说了一些话。我参加了那次座谈会,对参会学者代表的发言要点和张劲夫的全部讲话,在工作笔记本上作了记录,并将该笔记本保存至今。
莫干山会议召开期间,正值中央筹备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起草《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由于中央和囯务院部门的一些同志参加了莫干山会议,以及具体主管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国务委员张劲夫亲临杭州听取莫干山会上的意见,莫干山会议一定程度上成为向中央献计献策的高层智囊会议。会上的一些主要意见以多种方式反映到中央和国务院。
张维迎在莫干山会后参与起草了上报国务院的"关于价格改革的两种思路"专题报告,得到当时国务院领导肯定的批示。他的双轨制价格改革的重要思想,最后被吸收进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由学者思想转变为党中央的决策,成为实际推动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指导思想。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五条专门讲价格改革,明确指出"价格体系的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必须改革过份集中的价格管理体制,逐步缩小国家统一定价的范围,适当扩大有一定幅度的浮动价格和自由价格的范围,使价格能够比较灵敏地反映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中央决定中的这些话基本是张维迎教授之前提出的思想,只是官方文件表述更为谨慎。
二、张维迎双轨制价格改革思想对中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贡献
张维迎于1984年4月写的论文以及9月在莫干山会上关于逐歩放开全部价格的论述,直接贡献是开启和促成了中国价格体制改革,使价格由制定计划的核算工具回归到作为经济发展调节机制的客观功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经济学界很少有人讲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模型、价格与供给需求的相互关系以及实现市场均衡的机制。张维迎最早清晰地阐述了价格机制的功能,为价格体制改革提供了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双轨过渡的具体操作方案。
张维迎的主要贡献还不限于对价格改革的创见,他的最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关于中国整个经济体制转变为巿场经济的一个高明的、现实可行的理论。他实际上是以价格改革为突破口揭示了市场经济生成的逻辑,指出了整个经济体制演进到市场经济的现实路径。正如他在论文中所提示的:"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格,价格体制的改革过程实际上就是市场机制的形成过程。""价格体制的改革就是整个体制的改革。抓住了价格体制,就是抓住了改革的牛鼻子。"
市场经济简言之,就是以价值增值为直接目的的经济形态。市场经济的细胞是商品,商品的主要属性是交换价值。价格,即一定商品与货币的数量关系,其实质是商品的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实现的形式。价格只有在商品让渡过程中由买卖双方自主确定时,商品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因而产品才能真正成为商品,产品的生产者才能以获取价值和增殖价值为目的,由此才能生成市场经济。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发展商品经济,但基本都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没有指出产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分野的枢纽,没有给出产品经济演变为商品经济的现实可操作的路径。张维迎教授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揭示了市场经济的逻辑,从市场经济生成的细胞形态入手,从商品的价值形式摆脱政府部门人为控制的关键环节入手,构建起改革的机制、市场经济自然生成发展的机制。
中国由政府主导的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84年底。从那时开始至今三十五年中国改革发展的实践,基本是按照张维迎教授当年指出的市场经济逻辑和体制转换路径展开的,最终基本实现了渐进式市场化改革。张维迎双轨制价格改革的理论贡献居功至伟。
张维迎双轨制价格改革思想,不是即兴产生的对现实经济问题的一种对策,而是他的一个完整理论体系在一个大国改革发展中的自觉应用。他的经济理论是一个连续的体系,价格双轨制改革方案是张维迎教授经济学理论体系结出的一个硕果。
往期相关文章: